新闻中心

2025清华“科创杯”创业大赛总决赛:产学研用赋能,投融资成果亮眼

发布时间:2025-10-13 浏览次数:43

  经过四个月紧张激烈的角逐,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发起、由力合创投协办的2025清华“科创杯”创业大赛近日举办了总决赛。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刘惠琴、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仁辰、深圳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曹达华等出席活动。本次大赛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全周期赋能与高效资源对接,为科创项目搭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市场的优质平台,不仅彰显了生态赋能的突出实效,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投融资成果答卷。

  过勇在致辞中表示,清华“科创杯”创业大赛是清华响应国家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并强调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科创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kcb1.jpg

决赛现场合影

  大赛汇聚了jinnianhui金年会登录入口、同创伟业、深圳天使母基金等一批知名投资机构的资深行业专家,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一同担任总决赛评委。总决赛设初创组与成长组两个分会场同步进行项目路演。项目代表现场阐述了核心技术优势、商业模式及应用场景,评委围绕技术壁垒、盈利模式、市场规模等维度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评委们既犀利提问直指关键,也给予切实建议与发展展望,现场思维碰撞不断。

kcb2.jpg

获奖名单

  本次“科创杯”创业大赛在融资对接环节成果颇丰,通过“资本+项目”精准匹配,为优质科创项目注入发展动能,有效解决初创及成长阶段项目的资金需求痛点。值得一提的是,总决赛现场特设获奖项目与投资机构签约仪式。深圳天使母基金总经理李新建、jinnianhui金年会登录入口投资管理部联席总经理汪姜维、同创伟业管理合伙人丁宝玉、前海方舟总裁陈文正、松禾资本合伙人郭琤琤代表各自机构上台签约。随后,过勇为签约投资机构颁发卓越合作伙伴奖杯。

kcb3.jpg

颁发卓越合作伙伴奖杯

  本届清华“科创杯”创业大赛自5月份启动报名以来,共吸引165个项目参赛。大赛依托深圳产业园区资源,为获奖项目提供优惠入驻机会,实现“融资+场地”双重资源高效落地。目前,已有7个项目加入深圳模力营AI生态社区,还有10个项目正在申请中。

kjcb4.jpg

大赛资源支持清单


  本届清华“科创杯”创业大赛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个汇聚创新动能、贯通产学研用的高价值平台。它打通了“科研—孵化—产业—资本”全链条,通过精准的资源对接、深度的生态赋能和务实的金融支持,显著加速了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

  展望未来,清华“科创杯”将继续发挥桥梁与引擎作用,持续为科创项目成长赋能,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清华智慧与力量。


转载自清华MBA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jinnianhui金年会登录入口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通产丽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通产丽星公众号

    jinnianhui金年会登录入口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金年会-www.jinnianhui.com|登录入口  备案号:粤ICP备号 粤ICP备号  粤公网安备 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6月12日,《光明日报》发布了题为《一座城市的“智变”进行时——广东深圳加速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能级》的报道。文章以深圳市迈特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乐谱兰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案例,报道了深圳市南山区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竞争力,通过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模力营”AI生态社区等抓手,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系统性实践。以下为报道原文:  近日,在深圳某国际头部晶圆厂的无尘车间内,机器人“兵团”正以毫米级精度搬运晶圆盒——只见机械臂精准地抓取、搬运薄如蝉翼的材料,移动对接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与此同时,深圳福田区政务大厅里,70名“AI数智员工”悄然上岗,在240个政务场景中掀起“效率风暴”。  这座城市的“AI脉搏”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跳动。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600亿元,汇聚企业超2800家,从水下机器人征服复杂海域,到全球首个区域级气象大模型“智霁”精准捕捉3公里内风雨变化——在深圳,技术突破的浪潮正转化为实景应用的惊雷。  在这座以创新而立的城市,求新的步伐清晰而坚定:以政策红利牵引,协同技术创新所需的要素,政策、技术、应用、生态协同推进,培育最适合AI生长的土壤,让人工智能落地生根。……“光有论文可不行”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  在深圳南山区,“机器人谷”和“机器人湾”一南一北,遥相呼应。2024年区内汇聚了200余家优质机器人企业,全区机器人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0亿元,机器人产业增加值约占深圳全市总量的三成。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南山区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竞争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系统性实践。  “让大模型‘跑’在手机上,光有论文可不行!”深圳市迈特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余浩指着实验室里自主巡检的机器狗说。这家攻克大模型本地化难题,走在大语言、大视觉模型前列的芯片企业,最初来源于南科大微电子学院申报的团队项目,依托高校资源和平台孵化实现创业。随着高校注资支持、开放芯片设计平台,本科生、博士生直接参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科研团队产出优秀文章与成果,产业端将其转变为原型产出的实用价值。这种“人才共育”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得到了来自高校、合作方、公司等多方认可,形成商业价值并能够反哺高校。  从工厂难题直击实验室痛点,企业与高校双向奔赴。“人工智能有技术门槛,在传统产业做应用必须有精准度,我们要在高校科研成果基础上,结合产业实际应用场景去做迭代创新。”深圳市乐谱兰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谭程明认为,高校的技术参与对加速企业商业化、市场化具有重要作用,而推动产品实际应用与产业化落地的过程,也让科研成果真正具有使用价值。  在问及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时,谭程明说,“如果连工厂都没去过,图纸上的算法再好,还是很难真正理解生产线‘卡脖子’的问题!”  这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教授和学生直接带到一线,瞄准制造业前端,研发了AI专有模型,融入工业零部件制造的多个环节;面向全球零部件定制需求,推动了传统制造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由粗放型制造向柔性生产转变。  如今在深圳,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正在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高校教授带着学生走进工厂车间,亲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产学研紧密相融,科研不再止步于论文,实验室的技术快速转化为工业级解决方案。“对整个产业而言,只有企业与院校双方力量联动,才能更快推动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新变革。”谭程明感慨。  从专项基金“金融破冰”到平台打通“转化断点”,南山区打造“一南一北”成果转化格局。北部以科教城为核心,打造成果转化高地。组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设立基金,完成企业的“金融破冰”,支持早期科技项目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湾区首个大模型领域垂直孵化器“模力营”AI生态社区也落地科教城,提供两年免租等鼓励政策。西丽湖科教城的玻璃幕墙折射出湾区“AI成果转化高地”的雄心,实验室与车间边界消融,更多优秀企业的涌现与崛起,恰是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以上报道有删减)  转载自光明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